章五五 继续培养(2 / 3)

动效率也很高,如若不然,乌克兰人也不可能获得这么多的政府工程为那么多的国有企业服务,实际上,不光是乌克兰劳工,西津乃至帝国境内所有的外籍劳工都应该感谢泽连科,是他推动了外籍劳工法案,为外籍合法劳工争取到了最低工资、加班费、合理补贴等各种待遇,虽然帝国的企业用工成本在提高,但相应的,工作效率也在提高,所以谈不上谁吃亏。

在简单思索之后,泽连科说道“我们可以不要那些被贪污的钱款,如果可以的话,乌克兰的劳工希望获得更多的权益。”

“请说。”裴元器道。

“我希望可以在乌克兰劳工聚集的地方,比如塔岭矿区设立一些乌克兰语教学的学校,让劳工子弟可以入学。同时希望为劳工家属争取到更多的工作机会。”泽连科说道,其实这个时候,泽连科已经认识到一个问题,虽然他是受帝国教育出身的外藩子弟,而且头上还顶着一个二等外藩国公的爵位,但自从他成立乌克兰工人兄弟会开始,他在帝国高层眼里就是外人了。

而裴元器对泽连科的要求依旧持有谨慎态度,在他执掌西津的这些年里,一直防备外籍劳工成为非法移民,为此他联合申京,制定了很多法案,其中就以《劳工土地法案》为核心,在裴元器看来,有恒产就有恒心,而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假设外籍劳工无法在本地拥有不动产,那么他们就不会扎根于此。

但是西津地区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尤其是帝国为西津确立定位之后,帝国高层在汇总了西津及周边的情况之后,为西津制定了发展规划,那就是西津要努力成为帝国面向欧洲地区的工业中心,因此帝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钢铁企业纷纷在本地落户,这些企业直接从本土带来了大量的移民,相应的,帝国也通过大规模建设铁路的方式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纵然南洋、海内等省份的移民已经连续五年破万,连续两年破两万了(其中主力还是国有企业带来的职工和职工家属),但西津地区的劳动力紧缺状况反而越来越严重,在今年,裴元器的父亲,正担任帝国首相的裴成义甚至动用自己在理藩院多年经营的老关系,直接把远疆和西疆两地五个生产旗佐迁移到西津,就地变藩为民,依旧不能解决问题。

虽然当初李君威建议裴元器招募‘无国之人’为劳工,裴元器也这么做了,但是他发现,这些来自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的劳工,来到西津之后,就算无法获得房产和耕地,但依旧不想再回去了。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西津就业机会很多,而且纳税负担比家乡更轻,也受到法律保护,不会被贵族和农奴主欺负剥削。而有很多劳工也不是想不想回去的问题,而是不能回去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逃奴,回去直接就是个死。所以他们宁可在西津的各类限制政策下求生存。

目前来说,一切还算稳定,裴元器的政策只是限制,却没有迫害,更没有驱逐。劳工们还能接受,但裴元器很担心有一天,西津会发生当年南洋的排外风潮,到时候,周边国家肯定会介入,这些无国之人肯定就会变成有背景有母国的人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裴元器力主产业外移,把需要大量劳动力的采矿、原材料产业大量外移到水运、海运方便的波兰、俄罗斯和奥斯曼及其附庸。

而在帝国高层逐步接受甚至主动培植类似乌克兰建国计划等类似政治主张之后,裴元器才感觉,前途终于不再那么暗淡。帝国的借鸡下蛋撞上了泽连科的借蛋生鸡,正好可以擦出一些火花来。

裴元器看着泽连科的眼睛,说道“很遗憾,我能帮你的只能是第二件事,至于乌克兰语学校的事,我做不到,这并非我的权限范畴。你是帝国法学博士,你应该知道这其中的关窍。”

泽连科自然清楚,裴元器限制外籍劳工的一切法案都与申京